丹山赤水风景名胜区位于宁波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距余姚市区45公里。景区面积6.05平方公里,为余姚市第一个风景名胜区。风景区地处四明山腹地,气候宜人,是一处以峡谷景观为依托,以道教文化、浙东古山村风情为文化内涵,以绝壁、奇岩、古桥、流溪、飞瀑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道家尊之为第九洞天。景区由丹山赤水、鹰岩洞天、狮王悟道、淡瀑飞水、八卦仙台、仙人指路、秋水长滩、四明道观为代表的“丹山八景”和三十多处其它景点组成。区内群峰斗妍,古树参天、竹木蔽日、溪水潺潺,是人们享受自然山水风光、沐浴历史文化、品味山乡风情、休闲娱乐度假的极佳生态旅游地。景区所在的柿林村,四面环山,满坡翠竹林木,流泉叮咚,鸟语花香,不但山水秀丽,又原始古朴,山居原貌保持完好
柿林村位于宁波余姚市,村因盛产“吊红”柿子而得名。柿林村庄四面环山,满坡翠竹林木,不但山水秀丽,又原始古朴。村中有一古井,井水清澈纯净,故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一村”之说。柿林村是一个单姓的血缘村落,全称皆一个姓——沈。据资料记载,为周文王的后裔,古时一路从河南迁徙至此。此外村中文物古迹众多,沈氏宗祠、赤水桥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村,一个姓,一口古井饮千丁”高度概括了柿林村的特色,单一的沈姓血缘,隐逸山林,自供自足,质朴善良,无意仕途却知书达理承传“耕读传家”的家风村俗。据资料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冉季封于沈,是沈氏始祖,其45世祖于元末明初迁居柿林,为柿林沈氏始祖,该始祖即太隆公。该地曾因人才辈出称作“仕林”,又因两岭对
四丰村—余姚江源头山村休闲观光农家乐四丰村位于“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的余姚市大岚镇,周围群山环绕,平均海拔550米,是姚江、曹娥江、奉化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现有村民172户,560多人。四丰村原名“四峰村”,因村庄四周有四座山峰而得名,后来村民期盼丰收改名为“四丰村”,茶叶是其主要经济来源,除基本农作物外,还有花卉苗木种植、番鸭养殖等特色经济。四丰村山清水秀,人文历史久远,民风古朴厚重,山野地风光迷人,其中山村休闲和山野观光是其最大的优势,游客置身其中,真正能够体验到纯朴的山村风情,欣赏到清新自然的山野风光。这里盛产茶叶,游客在欣赏山野美景的同时,品上一杯当地的高山云雾茶,茶香扑鼻,回味无穷。交通:杭州-(杭甬高速)-余姚-(浒
沈氏宗祠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村西南,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经族长文爵公等人提议,全村集资兴建。当时只有后进五间,道光十五年建前进五间,咸丰二年进行重修,配建左右厢廊。祠堂整体面朝西北,前照壁,后为由两进及厢廊合围之四合院,中为戏台。前厅明间后与戏台相连,面朝后进。两侧厢廊与前厅相连,作妇女看台用。面阔三间,三架梁。沈氏宗祠庄严肃穆,为典型的江南祠堂建筑,又反映沈氏家族之渊源,具有相当价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姚江源头位于大岚镇大岚村,由两个一前一后的泉井组成,无论是天旱地冻,泉水常年经流不息,上方是一块凿刻着“余姚江正源”五个浑厚楷体大字的石碑,西约30米,有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题字的“姚江源头,青年林”几个大字。1990年,余姚市政府组织河源考察队,经三年四次实地考察和测量提出报告,于1993年3月3日通过了浙江省专家评审委员会的确认,得出了最终结论:余姚江的源头在大岚镇大岚村左眠岗头东坡。地址:余姚市大岚镇大岚村类型:河流
朱家一本堂位于余姚市大岚镇后朱村自然村,民国二十四(1935)年建。祠堂坐西朝东,由戏台,大厅等组成朱家一本堂建筑构造完整,雕刻保存较好,体现山区民国祠堂建筑之特点,具有一定价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赤水桥位于大岚镇柿林村,始建于清代,重修于民国时期,系单孔陡拱石桥。桥长30米,拱劵高8.5米,拱跨13.6米,气势雄伟,风格典雅。2010年4月26日,赤水桥被公布为余姚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