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村口,是浙江省新近发现和发掘的又一处重要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遗址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超过3米,分为6个文化层,距今年代约为5500--7000年。田螺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相对完整的一处史前村落遗址,她向人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对于充实和完善河姆渡文化内涵,推进河姆渡文化考古研究的整体局面提供了宝贵契机。田螺山遗址的发现完成了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址在姚江流域空间分布“由点到面”的历史跨越,对研究河姆渡文化的时空分布格局和社会规模具有突破性的价值。遗址发现的多层次的干栏式建筑以及埠头、独木桥等遗迹对河姆渡文化聚落研究具有关键的价值。田螺山遗址的地
鸡山学堂旧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二六市村官桥十二房自然村14号,初建于清嘉庆年间,为陈布雷之父陈依仁开设的陈氏私塾,族中课读童蒙之所。1946年,陈布雷心系家乡,再续兴学。特意捐资并仿广州黄埔军校建筑风格,再旧私塾旁建新校舍,并名“鸡山学堂”,陈布雷自任校长。旧私塾,坐北朝南,面阔五开间;新校舍砖作建筑,仿西式,砖拱门承檐榻,拱圈并联,柱础见方。该学堂保存完整,是余姚境内比较典型的学堂建筑,具有一定的建筑历史价值。学堂亦是该地区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历史意义重大。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祝江大桥位于三七市镇祝家渡村祝东,南北横跨慈江(当地亦称祝江),沟通三七市和河姆渡两镇。1966年建成,全长101米,是浙江省最早的钢结构铁索斜拉桥。2010年4月26日,祝江大桥被公布为余姚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7月,入选浙江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施岙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2023年6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施岙遗址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井头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2023年6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井头山遗址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