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炭岔头村 | 隶属:大安乡 |
区划代码:350924200210 | 代码前6位:350924 |
行政区域:福建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行政级别:村 | 车牌代码:闽J |
长途区号:0593 | 邮政编码:352000 |
城乡分类:村庄 | 分类代码:220 |
辖区面积:约4.38平方公里 | |
海拔:835米 |
地名由来:
村后面有一岔,村民原以生产木炭为生活来源,故称“炭岔头”。
基本介绍:
寿宁县大安乡炭岔头村位于大安乡的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7公里,是全县八个老区基点行政村之一,也是寿宁岗龙一带最早发起革命的根据地。1932年起至1936年,刘英、粟裕、叶飞、范式人、曾志、叶秀蕃、范竣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期驻扎在我们一带的各个村里,发动群众闹革命。1932年初,全市第一个革命武装队伍“红带会”就是在我们这一带的茂密森林里发展壮大起来的。1935年8月,叶飞,范式人等领导人又决定在炭岔头成立原“中共寿宁县委”,书记韦芝祥,委员叶大进等,为领导全县人民开展革命武装斗争作出了历史贡献。当时,这里的老区人民全民参战,人人皆兵,为革命最后胜利付出了重大牺牲和努力。1937年红军北上抗
历史沿革:
清嘉庆十三年(1808),吴氏始祖吴长庚携子永坤、永烈、永奇从犀溪牛荡(玙)头迁入,至今传七世。
土改时属第一区(鳌阳区)大安乡。
1953年划分为炭山乡。
1958年属鳌阳公社炭山大队。
1970年属大安公社炭山大队。
1984年公社改为乡,炭山改为村委会。
1991年从炭山村划出设置建制村,属大安乡管辖。
周边相关:
炭岔头村附近有寿宁西浦景区、寿宁南山风景区、下党村、犀溪漂流、小托水库水利风景区、寿宁县生态茶园等旅游景点,有寿宁高山乌龙茶、寿宁高山茶、寿宁茶叶、承天村乌龙茶、黄独、三糍等特产,有寿宁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寿宁北路戏、柘荣剪纸、宁德霍童线狮、寿宁北路戏等民俗文化。
区划: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大安乡·炭岔头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