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溪村系坑底乡第二大行政村,位于坑底乡中部,距县城34公里,距乡所在地7公里。海拔971米。年平均气温14.0℃。全村人口532户,2030人。土地总面积18277.5亩,其中耕地2815.5亩、园地143亩、林地13420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35.8亩、交通运输用地42亩、水域96亩、未利用土地1625.2亩。辖浩溪底洋、浩溪外洋、后坑、坑下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浩溪村旧称浩溪头,明朝前期隶属里十一都、十二都,1455年寿宁建县后,属寿宁县。清代属寿宁县北乡,民国时期属坑底乡,新中国成立后隶属第一区(鳌阳区)浩溪乡,1961年隶属坑底区浩溪公社,1965年撤区并社,隶属浩溪公社浩溪大队,1970年浩溪公社迁坑底,更名为“坑底公社革委会”,1984年撤社建乡,成立坑底乡浩溪村委会。
浩溪村以叶、吴两姓为主。吴姓始祖吴昶于宋绍圣元年(1094)从景宁县吴家祠迁杨梅村(今鳌阳镇)。明万历(1573-1619)间,吴昶后裔吴述生迁居浩溪。叶姓始祖于明朝自浙江景宁小地迁入,彭、金、畲、陈、徐、卢、毛、郑姓随后肇居迁。现村中已无彭、畲两姓。
浩溪村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相传北宋时,吴宗礼因炼银有功,被朝廷封为“铸宝王”,为其盖上下两厅,并划拨村边方圆十五华里山场作为奖励。清乾隆年间叶觐光、叶世俊父子同为明经进士(贡生)。在革命战争时期,浩溪群众积极参加革命,先后有10多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清乾隆十七年(1752),浩溪头村叶观先生七十大寿,赐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知寿宁县事加一级记录二次广陵丁居信撰文祝贺,寿幛用黄绢绣制,长3.5米、宽2.1米,内剌腾龙飞凤,两边绣以八仙群像,今尚存。
浩溪外洋村现存清朝时仿原北宋吴宗礼府第风格建造的房屋;后坑村有清朝古建筑4座,屋内“三雕”精美;坑下村200多年的红豆杉;后坑村150多年的柳杉林。境内有思源亭、敬老亭,思源亭中铭刻省领导题词及革命烈士英名录,以激励后人奋发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