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苜场沟村 | 隶属:西峰镇 |
区划代码:620902107205 | 代码前6位:620902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村 | 车牌代码:甘F |
长途区号:0937 | 邮政编码:735000 |
城乡分类:城乡结合区 | 分类代码:112 |
地名由来:
原名“苜蓿沟”,因沙子坝第八条旧水道——“苜蓿沟”而得名,讹传为“苜场沟”。按:《重修肃州新志》将“沙子坝”分沟十二道,今西峰南片、泉湖西南片自西向东依次有:侯家沟、张良沟、司家沟、苜蓿沟、石头沟、校场沟、东二分沟、上仰沟。
基本介绍:
西峰镇苜场沟村位于酒泉市城区南郊、世纪大道最南端,耕地总面积1677亩,是肃州区坐拥城郊区位人文优势、最具产业融合发展潜力、充满城乡一体化发展活力的特色城郊村。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含黄粮墩农场1处),常住农业户籍人口280户1147人,外来流动人口约3000人。村党支部隶属西峰镇党委,划分为5个党小组,现有党员59名。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先后获得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区级模范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设施农业先进村、先锋工程示范村、环境综合整治先进村、妇女工作先进集体和年度目标责任书考核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苜场沟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特色村”为发展定位,
历史沿革:
1949年前属西南乡第三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南区(1区)香庄乡(3乡)二、三行政村;1953年10月随乡划归新立的城郊区(12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中深沟乡撤销并入,建“双桥农业高级合作社”;1958年9月为“西峰公社苜场沟大队”;1966年11月改称“红旗公社永红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8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苜场沟村”,时辖8个村民小组、1个农场(农场在
周边相关:
苜场沟村附近有西汉酒泉胜迹、大法幢寺、酒泉民俗博物馆、常青苑、花城湖旅游景区、东千佛洞石窟等旅游景点,有河西走廊葡萄酒、酒泉洋葱、酒泉夜光杯、肃州洋葱、肃州酿皮子、酒泉酒等特产,有肃州河西宝卷、敦煌曲子戏、肃北蒙古族服饰、敦煌书画、哈萨克毡绣和布绣等民俗文化。
区划: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西峰镇·苜场沟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