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安阳市 > 北关区 > 柏庄镇

    北关区柏庄镇

    [移动版]
    地名:柏庄镇隶属北关区
    区划代码:410503100代码前6位:410503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豫E
    长途区号:0372 邮政编码:455000
    辖区面积:约41.47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3.62万人
    人口密度:约873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39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南王庄村~200镇中心区
    明初有王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繁衍成村,以姓氏得名王家庄,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王家庄。因其位于辛店集南,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南王庄。…[详细]
    辛店南街村~201镇乡结合区
    此村位于古邺城南门外,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之地,此村南门有横匾书曰:“商贾镇”,曹操改为辛店。北宋《相台志》为新店。清乾隆年《安阳县…[详细]
    辛店北街村~202镇乡结合区
    此村位于古邺城南门外,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之地,相此村南门有横匾书曰:“商贾镇”,曹操改为辛店。北宋《相台志》为新店。清乾隆年《安阳…[详细]
    辛店西街村~203镇乡结合区
    此村位于古邺城南门外,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之地,此村南门有横匾书曰:“商贾镇”,曹操改为辛店。北宋《相台志》为新店。清乾隆年《安阳县…[详细]
    灵芝村~204村庄
    此村位于古邺城南门外,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之地,相此村南门有横匾书曰:“商贾镇”,曹操改为辛店。北宋《相台志》为新店。清乾隆年《安阳…[详细]
    辛店东街村~205镇乡结合区
    此村位于古邺城南门外,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之地,相此村南门有横匾书曰:“商贾镇”,曹操改为辛店。北宋《相台志》为新店。清乾隆年《安阳…[详细]
    马庄村~206村庄
    明初有马姓先祖从山西洪洞迁移此定居,故名马家庄。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东马家庄、西马家庄。1959年,两村合为一村称马庄。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详细]
    招贤村~207村庄
    据记载,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二年,曹操曾三次发布《求贤令》,故村取名招贤。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东招贤、西招贤、小招贤。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前…[详细]
    沙高村~208镇乡结合区
    过去此村周围沙土较多,故名沙高村。北宋,因此村在高村之东故名东高。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前沙高村、后沙高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沙高村,亦称沙窝。…[详细]
    前林都村~209村庄
    《邺乘》载“仙都苑,在邺南城西。北齐武成帝在位增饰华林园,若神仙都苑”。“韦孝宽讨迥平之,乃焚烧邺城,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城为相州理所。”武成…[详细]
    范庄村~210村庄
    明初,有范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居于此,后繁衍成村,故名范庄。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民国《续安阳县志》均载有范家庄。1948年改称范庄。…[详细]
    后林都村~211村庄
    《邺乘》载“仙都苑,在邺南城西。北齐武成帝(561-564)在位增饰华林园,若神仙都苑”。“韦孝宽讨迥平之,乃焚烧邺城,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城…[详细]
    大瓦窑村~212村庄
    曹魏、后赵,东魏、北齐均建都邺城,多次筑城修园,需要大量砖瓦。据说此地就是当年烧制砖瓦的地方,故名大瓦窑。北宋《相台志》记载临漳县村名有南瓦窑、北瓦窑…[详细]
    北花村~213村庄
    《邺乘》载:“仙都苑,在邺南城西。北齐武成帝增饰华林园,若神仙都苑”。北周大象二年(580),“韦孝宽讨迥平之,乃焚烧邺城,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以安…[详细]
    卅里铺村~214村庄
    卅里铺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花村店村~215村庄
    《邺乘》载:“仙都苑,在邺南城西。北齐武成帝增饰华林园,若神仙都苑”。北周大象二年,“韦孝宽讨迥平之,乃焚烧邺城,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城为相州…[详细]
    大花村~216村庄
    《邺乘》载:“仙都苑,在邺南城西。北齐武成帝(561-564)增饰华林园,若神仙都苑”。北周大象二年(580),“韦孝宽讨迥平之,乃焚烧邺城,徙其居人…[详细]
    靳小庄村~217村庄
    清代中后期,此村因靳姓居多而得名。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靳家小庄,或靳家庄、靳庄。1985年《县标准地名手册》称靳小庄。…[详细]
    郝小庄村~218村庄
    明初有郝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移此地定居,后繁衍成村,故名。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郝家小屯。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郝小庄。…[详细]
    东苏度村~219村庄
    古邺城南有十里长村。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将进围叛军安庆绪于相州城,史思明自魏州增援,行至邺城南,怀疑十里长村有官兵埋伏,便放火烧村,村民流亡他乡,战后返…[详细]
    齐庄村~220村庄
    此村早年人少村小,全是佃户,但世代和睦,又因齐姓居多,故名齐庄。清乾隆《安阳县志》、民国《续安阳县志》均称齐家庄。1947年改称齐庄。…[详细]
    路庄村~221村庄
    明代山西洪洞大移民时,有路姓人家迁此定居,故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路家庄。民国《续安阳县志》改称新民村。1947年改称路庄。…[详细]
    长青屯村~222村庄
    明初有田姓从山西洪洞迁移此地屯田定居,后升为“里长”,故此村称田里长屯。民国十七年,本村进步人士张庆云在“自由、平等、博爱”新思潮影响下,以其为首将村…[详细]
    张小庄村~223村庄
    明初有几户张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后繁衍成村,故名张小庄。…[详细]
    西苏度村~224镇乡结合区
    北宋《相台志》有南苏度、北苏度,1985年《县标准地名手册》载西苏度、东苏度。古邺城南有十里长村。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将进围叛军安庆绪于相州城,史思明自…[详细]
    后万金村~225镇乡结合区
    《邺都故事》:“魏都邺后,起石塞堰,自安阳南引洹水入邺,自邺入临漳,东至洹水县,当时溉田有万金利。”故称此渠名万金渠,此村因濒临万金渠而得名。北宋《相…[详细]
    东方红村~226城乡结合区
    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北征高丽途经相州,曾前往曹操高陵吊谒,并写下《祭魏武帝文》,因此地距高陵很近,借高陵之首字为村名,故称高村,北宋《相台志…[详细]
    青春村~227城乡结合区
    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北征高丽途经相州,曾前往曹操高陵吊谒,并写下《祭魏武帝文》,因此地距高陵很近,借高陵之首字为村名,故称高村。清代发展为十…[详细]
    柏庄村~228城乡结合区
    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北征高丽途经相州,曾前往曹操高陵吊谒,并写下《祭魏武帝文》,因此地距高陵很近,借高陵之首字为村名,故称高村。清乾隆年《安…[详细]
    韩庄村~229城乡结合区
    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北征高丽途经相州,曾前往曹操高陵吊谒,并写下《祭魏武帝文》,因此地距高陵很近,借高陵之首字为村名,故称高村。清康熙年《安…[详细]
    陶家营村~230城乡结合区
    明初此处为军屯之地,称邓家营,后来出了个姓陶的军官,遂改为陶家营,后用作村名。…[详细]
    廿里铺村~231城乡结合区
    廿里铺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前万金村~232村庄
    《邺都故事》:“魏都邺后,起石塞堰,自安阳南引洹水入邺,自邺入临漳,东至洹水县,当时溉田有万金利。”故称此渠名万金渠,此村因濒临万金渠而得名。北宋《相…[详细]
    东辛庄村~233村庄
    明初有三户李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移此地居住,后繁衍成村,命名李家新庄。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新庄,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辛庄、东辛庄,民国《续安阳县…[详细]
    西辛庄村~234村庄
    明初有三户李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移此地居住,后繁衍成村,故名李家新庄。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新庄。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辛庄、东辛庄。民国《续安阳县志》…[详细]
    高冢村~235村庄
    《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卷十七冯岑贾列传》载:公元23年10月,刘秀奉更始帝刘玄令巡行河北,但未给其一兵一卒,只带着几十个随从渡过了黄河。十二月,王郎…[详细]
    东灵芝村~236村庄
    曹操曾在此置灵芝园,《魏志》曰:“太祖受封于邺,东置芳林园,西置灵芝园”。北宋《相台志》录村名为零支(似为白字)。清咸丰年为灵芝、前灵芝。光绪年分为东…[详细]
    西灵芝村~237村庄
    曹操曾在此置灵芝园,曹操曾在此置灵芝园,《魏志》曰:“太祖受封于邺,东置芳林园,西置灵芝园”。北宋《相台志》录村名为零支(似为白字)。清咸丰年为灵芝、…[详细]
    前灵芝村~238村庄
    曹操曾在此置灵芝园,曹操曾在此置灵芝园,《魏志》曰:“太祖受封于邺,东置芳林园,西置灵芝园”。北宋《相台志》录村名为零支(似为白字)。清咸丰年为灵芝、…[详细]

    地名由来:

    明代史书《邺乘》所载北宋这一带的村庄中有“高村”;清代高村发展为片村,含王高村、席家高村、柏家高村、韩家高村、秦家高村、寺后高村等。其中的“柏家高村”为“柏家庄”,简称“柏庄”。后该村发展壮大,有众多大型企业入驻该村,声名远播,柏庄镇由柏庄村而得名。

    基本介绍:

    柏庄镇位于安阳县中北部,西临京广铁路,北与河北省临漳县搭界,东与韩陵乡毗邻,南与安阳市北关区接壤。境区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41.47平方公里。地势略西北高东南低,开阔平缓,全部平原。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西侧紧靠京广铁路和柏庄火车站,107国道纵贯境区西部,京珠高速公路侧东鄙而南北延伸,安辛、远景两条县级公路和五七路交贯全境,村村通柏油、砼路,交通便利。辖38个自然村,36个行政村,147个村民小组,总耕地40995亩,总户数9334户,总人口34063人,其中农业人口32637人,绝大部分为汉族,其他民族有回、彝、土、满少数民族。0柏庄镇委员会、柏庄镇

    +查看详细柏庄镇概况>>

    荣誉排行:

    2023年12月,柏庄镇被河南省爱卫办确定为2023年度河南省健康乡镇

    2022年10月,2022年淘宝镇名单发布,柏庄镇上榜。

    2022年3月,柏庄镇被命名为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2022年2月,柏庄镇被评选为安阳市2021年度市级文明村镇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柏庄镇榜上有名。

    2021年1月,河南省爱卫会命名柏庄镇为2020年度河南省健康乡镇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柏庄镇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辛店铸铜遗址

    辛店遗址位于安阳市北部柏庄镇辛店集南部带,2016年发现该遗址。遗址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约750米,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16年和2018-2019年开始至今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

    陶家营遗址

    陶家营遗址位于北关区柏庄镇陶家营村,年代为商,为安阳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柏庄镇原为安阳县辛店乡。

    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这一带归安阳、临漳两县分治。

    1928年,这里属安阳县东一区。

    1938年,属日伪第三区。

    1949年,此地为解放区,属邺县第二区。

    1954年9月,安、邺两县合并,原邺县二区改为安阳县十区。

    1958年9月,建立辛店乡人民公社。

    1968年9月,成立辛店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3年夏,辛店公社改称辛店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夏,成立辛店乡人民政府。

    1995年9月

    +查看详细柏庄镇历史沿革>>


    以下地名与柏庄镇面积相当:

    柏庄镇相关名人

    到柏庄镇必去著名景点

    柏庄镇特产与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