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周口市 > 郸城县 > 宜路镇

    郸城县宜路镇

    [移动版]
    地名:宜路镇隶属郸城县
    区划代码:411625105代码前6位:411625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豫P
    长途区号:0394 邮政编码:466000
    辖区面积:约132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4.43万人
    人口密度:约336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27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北头村~201镇中心区
    又名迷路、宜陆、宜禄、梅路、驿路、梅露店。宜路或迷路,盖因其荒蔓,行人多有迷路者,故名以迷路店;宜路盖因其地从新安集以北为大湖,每岁秋水一望无际,行者…[详细]
    左庄村~202村庄
    明初,左姓人从左桥(今属汲水乡)迁此定居,从姓取名左庄。后于姓人从于楼(今属东风乡)迁来,村名未改。…[详细]
    小侯庄村~203村庄
    清康熙年间,侯姓人从山东枣林庄迁来,故名。…[详细]
    张庄村~204村庄
    元至正年间,张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老祖叫张布袋,为纪念先祖,取村名为张布袋,简称张庄。…[详细]
    三里村~205村庄
    村西有清代建的古庙两处,距宜路三华里,人称三里庙,简称三里。于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张姓人山东枣林庄迁来。…[详细]
    牛庄村~206村庄
    清中叶,牛姓人从山东枣林庄迁此,故名。解放前,属安徽省太和县。1949年10月属沈丘县宜路区。1951年5月属郸城办事处宜路区。1952年8月属郸城县…[详细]
    段庄村~207镇乡结合区
    明初,段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首居于此,取名段庄。后王姓人从山东枣林迁入,村名未改。…[详细]
    界牌村~208村庄
    北宋雍熙前期(984)年,官府曾在此处埋设界牌,为两省(安徽、河南)五县(鹿邑、淮阳、沈丘、界首、太和)分界地。明朝年间,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村名为界…[详细]
    张寨村~209村庄
    清康熙年间,张姓人从山东枣林庄迁此。随着人口增长,分三村而居,分别是东楼(今孙寨),西寨(今张寨),腰庄(今张腰庄)。因村名姓张,故改名张寨。…[详细]
    马寨村~210村庄
    清光绪年间,原名马园,马姓人首居,后马姓人绝嗣,王姓人迁入。清光绪中期,东边中央军长毛起反,为保百姓安全,在此修寨,修寨那年巧是马年,故名。…[详细]
    于寨村~211镇乡结合区
    清乾隆年间,从宜路(今属宜路镇)迁来一户于姓人,户主于自莫,村名为于自莫庄,后又筑寨,改村名为于寨。…[详细]
    倪集村~212村庄
    清乾隆年间,原名左子村,村内有人祖庙(1971年拆除)。左子村有一位左姓富翁,积德行善,闻名乡里,主管集镇和庙院,后左姓绝嗣,由倪姓人当了本集的集主,…[详细]
    南头村~213镇中心区
    又名迷路、宜陆、宜禄、梅路、驿路、梅露店。宜路或迷路,盖因其荒蔓,行人多有迷路者,故名以迷路店。宜路盖因其地从新安集以北为大湖,每岁秋水一望无际,行者…[详细]
    杨庄村~214村庄
    清初,杨姓人从山东枣林庄迁此居住,后发展成庄,故名杨庄。…[详细]
    党庄村~215村庄
    原名后丁楼,丁姓人绝嗣,党姓人从王老家(今属宜路镇)迁此,改村名为党庄。…[详细]
    高庄村~216村庄
    明初,高子明、高子英二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故名。…[详细]
    孙寨村~217村庄
    明末清初,前原名薛皮营。明末清初,薛、皮两姓相继迁出,孙老家(今属宜路镇)人孙凡率子孙迁此定居,围村筑寨,故名。…[详细]
    大侯庄村~218镇乡结合区
    清康熙年间,于姓人首居于此,有财产和粮田,而朝中无官,名为于瞎牛庄。后于姓绝嗣,侯姓人迁入,侯姓人为兴其庄,在村头和要道口设立茶摊,如果行路人说是大侯…[详细]
    前陈村~219村庄
    陈姓人从山东枣林庄迁到杏店(今属石槽镇)附近,而后一老人带着两个儿子逃饭至此定居。后两兄弟分居,老大居此,取名陈庄。因后边还有一个陈庄,故改称前陈庄。…[详细]
    王楼村~220村庄
    明洪武年间自山西省洪洞县迁至今河南项城县槐店集,越数世至礼,纲二公又徙于铁佛寺北十里芦草沟畔,各居洼东(今宜路镇王寨)洼西(今宜路镇王老家)。清乾隆年…[详细]
    岳庄村~221村庄
    岳姓人是宋代岳飞的后代。明代,岳姓人从汤阴县迁至岳古董(今属太康县),后移此居住,称为岳庄。…[详细]
    刘老庄村~222村庄
    清康熙年间,刘姓人从山东枣林庄迁此,因念山东老家,取名为刘老庄。…[详细]
    王康楼村~223村庄
    明万历年间,富翁康照建座砖木结构的楼房,取名康楼。后来康姓人迁往陈州居住,王姓人从山东枣林庄迁此,改为王康楼至今。…[详细]
    景路口村~224镇乡结合区
    明万历年间,井姓人迁此居住。此处是北去石槽(今属石槽镇),南至宜路(宜路镇0的必经之路,路上还有很多被水冲开的大口子,故村名井路口。…[详细]
    吴庄村~225村庄
    清光绪年间,吴姓三户从山东枣林庄迁来,取名吴庄。…[详细]
    徐庄村~226村庄
    明万历年间,徐姓人在此首居,故名。1949年10月属沈丘县宜路区。1951年5月属郸城办事处宜路区。1952年8月属郸城县宜路区。1965年成立大徐庄…[详细]
    孙老家村~227村庄
    孙姓人于明代迁此定居,村名为孙家庄。后来,有个叫孙凡、孙霞等相继带邻子孙迁往别处定居,为不忘老家,把孙家庄改为孙老家。…[详细]

    地名由来:

    宜路系西汉宜禄县故城。清顺治《沈丘县志》记载:“宜路店,据旧志,此店或曰迷路。盖因其地荒蔓,行人多有迷之者,故以‘迷路’名。或日宜陆。盖因其地从新安集以北为大湖,每岁秋水一望无际,行者多舟,至此方可舍舟登陆,故以宜陆名。二说俱无所考,然于理皆可从。”至今仍有人以“迷路店”称之。后因客商过往日益频繁,有人以“驿路店”书之,1912-1949,曾称驿路乡。今人简称宜路。

    基本介绍:

    宜路镇地处豫皖两省、三县(郸城、沈邱、界首)交界处 ,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全镇辖27个行政村,135个自然村,69000人,84000亩耕地。

    该镇为汉代古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1800多年,西汉在此设驿站,相传王莽赶刘秀遇经此而迷路,故称“迷路站”,亦称“梅鹿站”,东汉置宜禄县,三国、魏、晋间废。1958年成立宜路人民公社,1987年撤乡建镇,199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

    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是郸城县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省粮食生产“百强乡镇”,市粮食生产“十强乡镇”,有豫东粮仓之称,年供应市场粮、棉、油1.5亿吨,中药材久负盛名,年购

    +查看详细宜路镇概况>>

    历史沿革:

    1951年4月属沈丘县六区,5月属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

    1952年属郸城县九区。

    1956年撤区设中心乡。

    1957年复设宜路区。

    1958年4月改区为乡,8月成立卫星人民公社。

    1962年又改为区。

    1965年恢复宜路公社。

    1983年改为宜路乡。

    1987年撤乡设镇至今。


    以下地名与宜路镇面积相当:

    宜路镇相关名人

    到宜路镇必去著名景点

    宜路镇特产与美食
    宜路镇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