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刘庄位于镇政府东约5公路处,人口615人,耕地603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有两个村民小组,党员22名,预备党员1名,低保户28户,五保户4户4人,残疾人23人,享受护理补贴6人。
前杜堌村自杨氏定居,先后有李、王、赵、任、罗、孙、陈、关、何、刘、安十一姓相继迁入,全是汉族。其中杨氏为望族,占全村总人口的70%。
全村辖18个村民小组,710户,3100人。耕地2108亩,
前杜堌村解放前无水利设施,旱涝成灾。到二十世纪60年代,水利条件还相当差,黄灌水渠狭窄,地里虽有几眼水井,一遇旱情,仍无济于事。直到70年代以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思想解放,百业兴起,土地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修水渠,打机井,改造电网,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粮食连年丰收;养殖业得到发展,养猪场、养鸡场、养兔场创办了十几家;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增加,经济收入成倍增长,前杜堌村已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教育文化卫生】
1952年创办了前杜堌小学,1997年改为杜堌中心小学,至今60余年。校内设有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体育室、音乐室、美术室等,近几年来被评为“市级标准化学校”、“花园式学校”、“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1997年社会力量在前杜堌东南创建了一所“花园中学”,解决了附近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1957年,濮阳县第七高级中学建于前杜堌村西北角,培养了大批莘莘学子,一大部分优秀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
2014年投资20余万元新建了村卫生室,一般疾病再不用出村治疗。截止2017年新农合参保率达到了100%。村里组建了中老年活动室、阅览室、配置了健身器材等,形成了集文化、健身为一体的活动场所。
【古会庙会】
1651年,在前杜堌村后街建立了一座祠庙,命名“玄武庙”,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和十月初三为庙会。每逢庙会村民就会自发集资唱大戏、进行物资交流,场面宏大,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方便。
【古今人物】
杨永美,1941年生,曾担任毛泽东警卫员,复员后到郑州地震局工作。
陈克明,男,1924年出生,牺牲日期不祥,1947年5月参加革命。
杨宝成(1929—1949),男,党员,1947年5月参军,1949年11月牺牲于云南省昆明市,十一旅二三十一团营六连,班长。
杨春明(1926—1944),男,1943年参军,1944年牺牲于山东省东明县,老七团,战士。
罗万书(1926—1948),男,党员,1947年5月参军,1948年10月牺牲于江苏省徐州市,十一旅,排长。
杨玉海(1924—1948),男,党员,1947年5月参军,1948年12月牺牲于山西省太俗县,战士。
杨金全,男,1925出生,1947年参军,曾用名杨二喜。
杨同俊(1927—1948),男,曾用名杨五毛,1947年参军,1948年11月牺牲于淮海战役,所在部队十一旅,战士。
杨同仑,男,曾用名杨同集,1924年出生,牺牲日期不祥,1947年参军。
杨永玖,1949年出生,曾担任周恩来警卫员,复员到天津六九八五钢铁厂。
王来成,曾担任刘少奇警卫员,复员到北京人民银行。
杨相献,1965年出生,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现在-地质录井处工作。
杨先报,1962年出生,1983年参加工作,现任-公安局调研员。
杨跃进,武汉大学毕业,现在中央统战部工作。
李付景,西安交大毕业,现在上海工作。
【其他】
杨文秀,1927年生,抗日战争时期,在参加徐州战役时,不幸被日军扣押,扣押期间身受-,被残忍的日本人生生拔掉四颗门牙,但他始终没有向日本人屈服,没有向日本人吐露一丝一毫机密,后来日本战败后被解救。解放战争后随国民党一起迁到台湾,至今在台湾居住。
杨金玉(已逝)、杨方堂(已逝),两人均为老中医,医术超群、救死扶伤、医德高尚,为一方百姓解除病痛之苦,深得百姓称颂为澶东著名儒医。
【村中故事】
玄武庙传说
早年间夏季濮青干渠洪水泛滥,致使两岸的农田被淹没,百姓民不聊生,饱受洪灾之苦。相传,恰逢一年三月初三,天上神仙南京老爷巡游路过此地,在天上看到这方土地生活的人们痛苦不堪,就停下云头,欲救百姓于苦难之中。于是化作一白胡子老人进行指点,并带领人们兴修水利,拓宽干渠河面,挖深河床,增大水的流量和河流容量,沿河道增加支流,大大缓解主河道的压力,多年过去,两岸再无洪水泛滥,百姓又过上幸福的生活,人们为了感谢神明的保佑就修建一座祠庙,命名为玄武庙,也称南京老爷庙。每年的3月3日的庙会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