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 : 吉林省 > 延边州 > 安图县 > 两江镇

    安图县两江镇

    [移动版]
    地名:两江镇隶属安图县
    区划代码:222426103代码前6位:222426
    行政区域:吉林省 地理分区:东北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吉H
    长途区号:0433 邮政编码:133000
    辖区面积:约560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9600人
    人口密度:约17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2个社区、12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两江通湖社区~001镇中心区
    两江通湖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海沟金矿社区~002镇中心区
    海沟金矿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东江村~200镇乡结合区
    东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大兴川村~201村庄
    大兴川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西江村~202村庄
    西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汉阳村~203村庄
    汉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永红村~204村庄
    永红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江南村~205村庄
    江南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白河村~206村庄
    白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片砬子村~207村庄
    片砬子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六人沟村~208村庄
    六人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北大阴子村~209村庄
    北大阴子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石人沟村~210村庄
    石人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四岔子村~211村庄
    四岔子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地名由来:

    二白河与古洞河在此汇合,故称两江口,镇因驻地而得名,故称两江镇。

    基本介绍:

    两江镇地处长白山北坡林区腹地,二道松花江边。东距安图108公里,北离敦化市120公里,南邻白河火车站30公里,西去桦甸市160公里。全镇幅员56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3%,辖12个行政村,19个自然屯,人口两万多。两江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多年来被评为社会治安先进乡镇。

    两江镇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常见的野生动物种类有:野猪、狍子、山豹、马鹿、獾子、黑熊、紫貂等;常见的飞禽种类有:野鸡、飞龙、野鸭、鸳鸯、猫头鹰等;常见药用植物有:野山参、细辛、五味子、木通、刺五加、元胡、白术、苍术、天麻、贝母、黄芪、党参、龙胆等;常见的食用植物有:刺嫩芽、薇菜、蕨菜、猴腿、山芹菜等种类。

    地下

    +查看详细两江镇概况>>

    荣誉排行: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两江镇人口数量为.96万人,位列安图县各乡镇街道人口数量排行榜第5位。

    文化旅游:

    雪山湖

    雪山湖位于长白山下第一县—安图县两江镇,处于第二松花江的上游,它的源头就是长白山天池,充分的水能资源是形成雪山湖的主要动力。雪山湖是因建两江电站而成,它是一个人工湖泊。金大侠创作的武侠小说可

    历史沿革:

    同治十三年(1874),散居住户增多,韩姚沟、海沟、石人沟等地采金业逐渐兴起,两江集市繁荣。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属桦甸县信道乡。

    清宣统元年(1909),为安图县信道乡。

    1912年,为二区。

    1936年,改为两江村。

    1945年,为两江区。

    1950年,为安图县第七区。

    1956年,撤区划乡,为两江乡。

    1959年,并入永庆人民公社。

    1961年,成立两江人民公社。

    1983年,改为两江乡。

    1985年,撤

    +查看详细两江镇历史沿革>>

    两江镇特产与美食

    松花砚

    松花砚是由松花石加工成的用于研磨墨块成汁液,书写或绘画所用的文房用品。用于加工松花砚的松花石,最早发掘于长白山区安图县两江镇砥石山的江沿的甩湾处,这里是松花江的中段部分,山高岭俊,水急沟深,-茂密、树


    还有3个地名与两江镇同名:

    以下地名与两江镇面积相当:

    两江镇相关名人

    到两江镇必去著名景点

    两江镇特产与美食
    两江镇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