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董村镇 | 隶属:忻府区 |
区划代码:140902105 | 代码前6位:140902 |
行政区域:山西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晋H |
长途区号:0350 | 邮政编码:034000 |
辖区面积:约91.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39万人 |
人口密度:约262人/平方公里 | 海拔:790米 |
下辖地区:11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令归村 | ~201 | 村庄 | 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公社化运动;同年9月,设立令归村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简称令归生产大队、令归大队。1968年9月,更名为令归大队革命委员会。19…[详细] |
南胡村 | ~202 | 村庄 | 南胡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太延村 | ~203 | 村庄 | 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公社化运动;同年9月,设立太延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简称太延生产大队、太延大队。1968年9月,更名为太延大队革命委员会。198…[详细] |
孙村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董村镇孙村处在镇政府之南,大广高速与省道213(原国道106),从村之东穿境而过,南临十一支渠,新长公路南线贯穿其西、其北,村东北是…[详细] |
董村村 | ~205 | 镇中心区 | 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公社化运动;同年9月,设立董村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简称董村生产大队、董村大队。1968年9月,更名为董村大队革命委员会。198…[详细] |
游邀村 | ~206 | 村庄 | 游邀村位于忻州市东南方10公里处,南靠定兴寨,北接太延,东邻董村,西连双堡。全村人口2600人,耕地9000多亩,其中水地5000亩,旱地4000多亩…[详细] |
肖家山村 | ~207 | 村庄 | 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公社化运动;同年9月,设立肖家山村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简称肖家山村生产大队、肖家山村大队。1968年9月,更名为肖家山村大队革…[详细] |
白家山村 | ~208 | 村庄 | 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公社化运动;同年9月,设立白家山村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简称白家山村生产大队、白家山村大队。1968年9月,更名为白家山村大队革…[详细] |
武家山村 | ~209 | 村庄 | 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公社化运动;同年9月,设立武家山村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简称武家山村生产大队、武家山村大队。1968年9月,更名为武家山村大队革…[详细] |
定兴寨村 | ~210 | 村庄 | 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公社化运动;同年9月,设立定兴寨村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简称定兴寨村生产大队、定兴寨村大队。1968年9月,更名为定兴寨村大队革…[详细] |
刘家山村 | ~211 | 村庄 | 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公社化运动;同年9月,设立刘家山村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简称刘家山村生产大队、刘家山村大队。1968年9月,更名为刘家山村大队革…[详细] |
地名由来:
因董姓人最初居住于境内而得名。
基本介绍:
忻府区董村镇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忻定盆地东麓、牧马河畔、系舟山下,东接定襄县、南靠系舟山与阳曲县相隔,总面积91.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90米,山地、丘陵、平川齐具。
董村镇距忻府区城区12.5千米,区域总面积80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3911人,常住人口10080人,下辖令归村、南胡村、太延村、孙村、董村、遊邀村、肖家山、白家山、武家山、定兴寨、刘家山11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董村,规模以上企业1个,幼儿园3所,小学3所,初中1所,基本农田70836亩。
董村镇是典型农业镇,耕地地势较为复杂,下六村(令归村、南胡村、太延村、孙村、董村、遊邀村)基本为平原地区,主要农作物为甜糯玉米、甘甜红
文化旅游:
七峰寺,位于忻府区董村镇孙村村北。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542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一进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东西侧耳殿。除大雄宝殿为明代遗构外,余皆为清代建筑
大佛庙,位于忻府区董村镇游邀村村北济民堡内。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51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济民堡石匾记载为清代咸丰三年(1853)重修。现存千佛殿、关帝殿、黄堂殿。除黄堂殿系2007年原
孙村风水阁,位于忻府区董村镇孙村中。坐北向南,占地面积64平方米。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石砌台基,基高3米,正中为过街通道,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历史沿革:
1953年,设孙董乡。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曾与定兴寨乡合并建为先锋公社。
1961年分设公社时,改名董村公社。
1984年9月改建为董村镇,沿用至今。